
飲食內容不均衡
常攝取高糖分、高脂肪的食物,尤其是精緻澱粉(例如白飯、白吐司)和熱量爆表的料理,容易讓脂肪在內臟周圍堆積。
缺乏運動
長時間久坐、不愛動的生活型態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,脂肪也就更容易囤積在腹部。
壓力累積過多
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體內會分泌過量的皮質醇(壓力荷爾蒙),進而助長內臟脂肪的堆積。
睡眠品質不佳
睡不好不僅讓新陳代謝受影響,也容易讓你食慾大增,進一步促進脂肪的產生。
遺傳體質
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容易在腹部儲存脂肪,這與基因有關,使他們更易形成高內臟脂肪的體質。
年齡與性別的變化
人到中年之後,代謝逐漸變慢,女性在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更明顯,使脂肪特別容易堆積在內臟周圍。
哪些人容易成為內臟脂肪超標的高風險族群?

以下這些特徵的人,特別要留意內臟脂肪的問題:
腹部明顯肥胖者
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、女性超過80公分者,往往體內已有過多的內臟脂肪。
活動量低者
久坐辦公、日常缺乏運動的人,脂肪更容易在腹部累積。
有家族病史者
若直系親屬中有人罹患肥胖、糖尿病或高血壓,罹患內臟脂肪過多的機率也相對較高。
年齡層較高者
年紀愈大,代謝功能愈弱,脂肪也就愈容易在體內累積,尤其女性在停經後這個現象更明顯。
不健康的飲食型態
長期偏好高糖、高脂肪與高熱量飲食習慣,也會讓脂肪快速地在體內囤積,形成內臟脂肪。
如何有效減少內臟脂肪?
想降低體內的內臟脂肪含量,最根本的方式還是從日常生活做出改變,特別是在飲食與運動方面:調整飲食結構
減少精製澱粉的攝取,如白米、麵包等,可改為糙米、地瓜等全穀類。
多補充好油脂,如橄欖油、堅果、亞麻籽。
攝取高品質蛋白質,例如豆類、魚肉或去皮雞胸肉,能促進肌肉維持與代謝。
進行有氧運動
每週建議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活動,如快走、慢跑、踩飛輪或游泳,有助於有效燃脂。
加入肌力訓練
每週進行2至3次重訓,能提升肌肉量與基礎代謝,讓身體燃燒脂肪的效率提高。
管理壓力來源
利用冥想、瑜伽、深呼吸等放鬆技巧來減壓,有助於抑制壓力荷爾蒙,降低脂肪囤積風險。
改善睡眠習慣
確保每晚7至9小時的睡眠品質,有助調節食慾與荷爾蒙平衡,減少脂肪堆積的可能性。
結論
內臟脂肪過多不一定需要採取極端手段來減重,調整生活作息、穩定情緒、多運動、飲食均衡、早睡早起,這些日常的小改變累積起來,就能讓你的身體漸漸回到健康軌道。只要肯開始,你就能擁有更輕盈、更有活力的自己!延伸閱讀
減肥好痛苦?學會這5個方法讓你成功減肥又不復胖!
吃甲殼素真的會瘦?營養師教你這樣使用才能有效減脂
營養師建議:了解這3種減脂的保健食品成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