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統計,台灣國、高中生體重過重及肥胖者約29.7%,18歲以上更高達50.3%;相當於每2個人,就有1人體重超標,且正逐年攀升中。肥胖會引起許多共病症,不僅增加罹患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,也和退化性關節炎、憂鬱、不孕症等有關,而國人十大死因中,竟高達8項與肥胖相關,顯見解決肥胖危機刻不容緩。

肥胖的定義? 該看什麼指標?

台灣肥胖醫學會「全台肥胖認知調查」發現,近半數國人不清楚肥胖的數值定義。醫學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(BMI)和腰圍做為評估肥胖的指標,因台灣和國際上標準不同,國內多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訂定的標準作為依據。
  身體質量指數(BMI)
(kg/m2)
腰圍
(cm)
體重過輕 BMI < 18.5 -
正常範圍 18.5 ≦ BMI<23.9 -
異常範圍 過重:24 ≦ BMI<27
輕度肥胖:27 ≦ BMI<30
中度肥胖:30 ≦ BMI<35
重度肥胖:BMI ≧ 35
男性 ≧ 90公分
女性 ≧ 80公分

何謂體脂肪率?

人體是由骨骼、肌肉、脂肪、水分等成分組成,而體脂肪率是指全身脂肪重量在人體體重所佔的百分比,可評估個體身體各成分組成比例。除了身體質量指數(BMI)和腰圍,體脂肪率亦是判斷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標。台灣肥胖醫學會調查指出,9成減重的人都曾面臨復胖的困擾,關鍵就在於「體脂肪」失控
體重標準並不代表體脂肪率正常,有些人體重標準、看起來纖細,但實際測量出來的體脂肪率偏高,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泡芙人」。體脂肪率高也與許多慢性疾病的風險呈現正相關,因此僅以體重來判斷體態並不準確,同步測量體脂肪率,能使我們更精確地了解健康狀況。

體脂肪多少才標準?

 
性別 理想體脂肪率 ( Fat % )
年齡 < 30 ≧ 30 歲
14 ~ 20 % 17 ~ 23 %
17 ~ 24 % 20 ~ 27 %
 

「缺乏膳食纖維」是肥胖的元兇!

根據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,9成我國國人膳食纖維都攝取不足,平均攝取量也僅達建議攝取量的60%,而國人肥胖及三高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,研究發現,精緻飲食及長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正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元兇

膳食纖維是什麼? 每日建議攝取量?

膳食纖維是指不能被體內消化酶分解吸收的物質,雖然無法直接被人體消化利用,但在血糖、血脂、體重管理及維持腸道菌叢平衡都扮演重要的角色,對於健康有許多正面的效益。

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,膳食纖維一般成年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25~35克,也可依據每天需求熱量,每1,000大卡需要14克的膳食纖維來計算。

膳食纖維助減肥! 必知4大特點

  1. 增加飽足感水溶性膳食纖維進入體內後會吸水膨脹,延緩胃排空的時間,達到增加飽足感、減少進食量的效果,有助於體重控制。吃飯時優先攝取富含膳食纖維食物,效果更佳。
  2. 抑制食慾膳食纖維可幫助調節血液中的激素,藉由降低體內飢餓素(Ghrelin)的產生,並增加膽囊收縮素(CCK)、腸泌素(GLP-1)和peptide YY等飽食激素,幫助抑制食慾,減少過多的熱量攝取
  3. 阻礙油脂吸收研究發現,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和膽固醇、脂肪、膽酸等物質結合,能在腸道中形成凝膠狀物質,延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使油脂的吸收變得緩慢,促進油脂排出
  4. 減少體內脂肪合成膳食纖維可被腸道細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,促進腸道好菌增長、定殖,健康的腸道菌叢會影響腸道激素的分泌及作用,進一步刺激細胞對血糖的敏感性,有效減少體內脂肪的合成

膳食纖維怎麼吃?

  1. 多吃原型食物:優先選擇未精製穀類及根莖類,像是糙米、藜麥、地瓜及馬鈴薯等,這些食物通常營養豐富且含有更多膳食纖維
  2. 增加高纖蔬果每天至少3份高纖蔬菜(約1~1.5碗)和2份水果(約2個拳頭大),可以大大提升整日的膳食纖維的攝取量。
  3. 補充充足的水分:每天飲水量為體重*35~40ml,足夠水分才能使膳食纖維發揮最好的功效。

現代人高油、高糖大量精緻食物的飲食習慣,讓體重與體脂常常介於危險邊緣!想要讓體脂肪率維持在標準數值,均衡飲食是非常重要的,確保飲食中有足夠的膳食纖維,並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,向肥胖及慢性疾病說再見。